服装行业现状分析
发布日期:2015-08-10浏览:2954
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服装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这对我国服装行业既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中国从服装大国建设服装强国的关键。建设服装强国的根本性因素是依靠服装科技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服装行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服装科技涵盖了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根据行业客观现实,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别以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研究、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四个部分作为服装行业科技发展指南,通过这些技术的突破和项目的研发、应用,全面提高服装行业的产品质量、服饰文化、设计水平、工艺与装备水平、管理水平、人才素质、信息化程度及公共服务能力,指导行业科技发展,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带动整体产业升级。
一、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重点领域,是指在服装行业发展过程中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领域。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较快能够突破的技术和项目。加强针对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的研究、推广应用,为解决服装行业发展中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1、品牌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产品附加值的总称,是一个企业及其产品的综合体,它涵盖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管理、市场定位、营销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特征。创建自主品牌是服装行业走向全球增值链高端的必由之路。
优先主题:
(1)国内外服装流行趋势预测研究
(2)自主服装品牌设计开发和营销推广研究
对于品牌的建设和运营,我国服装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和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设计开发和营销推广方面我们与世界服装强国还有较大差距,是创新的重点和难点。
(3)开展服装品牌的体系整合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服装品牌的类型细分、国内外同类品牌的体系建设比较,研究时尚文化在整合服装品牌诸要素中的作用,提出以服装品牌体系竞争力建设为核心的可行性建议。
(4)服装创意文化市场拓展研究
服装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个类别。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化储备,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北京、上海等地均在兴建创意产业园区,加强服装创意文化的市场拓展研究,在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的同时,促进行业的整体提升。
2、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已成为服装行业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优先主题:
(5)在线检测及成衣质量控制体系研究
3、自动化、信息化
快速反应能力是高新技术武装现代生产力和现代跨国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客观要求。快速反应能力的核心因素是信息化。
优先主题:
(6)柔性生产系统(FMS)
服装企业在缝制机械未实现自动缝制前,吊挂传输柔性生产系统是服装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唯一绿色通道。立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制我国的FMS生产系统。突破吊挂传输的电脑控制技术,进行吊挂传输主轨道、工位轨道的改进创新,实现自主工位轨道自循环设计。
(7)气相免烫设备
免烫整理是服装加工必然选择的一项技术和工艺,市场前景看好。其主要研究任务:①VP处理剂研制;②VP工艺设备技术;③连续式HP工艺与设备。
(8)服装CAD的电子数据标准格式及服装CAD市场准入许可制度
以美国服装行业电子数据交换标准AAMA为基本框架,制定中国服装CAD的标准电子数据交换格式以及建立服装CAD市场准入许可制度,引导服装企业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服装CAD系统。
(9)服装信息技术的集成开发及应用
通过对我国自主的服装信息产品的集成开发,孵化出适合我国各层次服装企业现状的信息化软件系统,突破具有数据交换和实时动态的接口技术,进行有效集成,形成配套的企业管理系列软件产品,在全行业推广具有快速反应功能的集成制造系统。同时,强调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紧密结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完善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4、国家服装用人体数据库
受现代数字化人体测量技术的限制,我国没有建立专业的服装用人体数据库,导致以人体数据为基础的服装号型研究等基础科学研究严重滞后,没有形成健全的原型系列、板型系列、人台系列等国家服装基础技术标准体系。
优先主题:
(10)数字化人体测量设备
国内已引进多家公司的三维人体测量设备,借助数字化手段,形成数据的采集、数据的统计分析、数据的专项应用等相关研究和实际应用在我国刚刚起步。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数字化人体测量设备的国产化和应用软件的自主研发,并推动其在服装企业、行业的相关应用。
(11)建立国家服装用人体数据库
部分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已经应用三维人体数据扫描仪开展了人体测量、数据分析及相关研究,但数据采集不够广泛,没有形成权威性。国家服装用人体数据库的建立应遵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数据库应由若干区域性子库组成,需要国家相关单位、行业组织进行协调统筹,以实现数据的有效对接。
5、标准
标准是科学管理产业的有效手段,是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12)服装号型标准的修订
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的服装号型标准和规格标准,经过两次修订,在指导生产、引导消费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于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体体型不断变化,现有的男、女装号型和儿童号型都处于需要再次修订的局面。此外,还要关注我国青少年和中老年服装号型的变化情况。
6、产业链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加强产业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世界性企业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优先主题:
(13)面料
加强研究发展服装产品需求的面料,特别是高档面料。加强新面料、新纤维在服装产品中的应用及技术研究。要强调面料的流行色研究,面料流行风格的研究,面料舒适性与功能性及生态环保型研究,面料适应现代加工的整理技术研究等。加快相关标准建设,来推进绿色环保服装、功能性服装研究开发。
(14)服装产业互动机制
建立服装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互动机制,协调服装品牌企业与上下游产业优势企业的沟通、互动,着力打造一条名牌服装产业链,共同参与服装产品的终端推广活动,引导社会消费,推进自主原创品牌建设。
(15)服装物流及服装供应链整合
通过对服装物流的优化和服装供应链的整合,建立快速反应系统。
7、产业研究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不断深入,服装行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产业政策复杂多变。产业研究工作需要动态跟进、长抓不懈。
优先主题:
(16)WTO背景下的服装国际新贸易研究。
(17)加强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研究。
(18)主要竞争国竞争力研究。
(19)全球服装贸易展发展趋势及中国服装产业的全球发展目标研究。
(20)国内市场运行及变化趋势及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战略(方针)研究。
8、服装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
根据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科研机构或大企业,集成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建设一批服装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立开放共享的机制和制度,全面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撑,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起带动服装行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引擎作用。
优先主题:
(21)搭建中国服装产业科技文化研发平台
中国服装产业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全行业正在推行新型工业化战略和品牌发展战略,组织、协调各个领域的力量,搭建中国服装产业科技文化研发平台,开展流行趋势、服装设计、服饰文化、服装营销推广、服装企业管理、服装品牌策略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提高科学技术、自主原创品牌对行业持续增长的贡献率。
(22)构建中国服装企业科技评估平台
组织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化科技评估队伍和专家网络,构建中国服装企业科技评估平台,研究科技评估理论、方法、程序及指标体系,针对服装企业开展科技型企业认定,企业信息化、标准化、科技创新能力评估等工作。
(23)搭建服装行业标准化体系服务平台
搭建服装国内行业标准化体系服务平台,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促使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支持企业制定和参与制定国家、国际技术标准,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鼓励和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24)创办服装科技学术刊物
服装行业尚无一本专业性、高档次学术刊物,无法满足业内广大技术人员的需要,制约了服装行业的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创办权威、专业的中国服装科技学术刊物,搭建服装专业学术交流平台。
9、公共服务
服装行业具有明显的集群特征,是中国产业发展中“集群化”最突出的行业之一。中小企业占服装行业企业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进步就是整个行业的进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公共服务的力度,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解决服装产业集聚地及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共性技术难题,推动整个行业的升级。
优先主题:
(25)搭建服装产业集群及中小型服装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基于互联网技术,研究面向产业集聚地及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内容,确定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式、具体设置与配置,最终建成网络及网下服务中心。
(26)进一步健全服装标准化与质量体系
进一步健全服装标准化与质量体系,加强基础管理建设,针对行业产品的质量管理,检验部门尽可能的统一规范工作标准,包括对各国各类标准在执行或理解上的统一。开展针对检测业务的专题研究,提倡检验机构之间学术研讨与交流,对标准的制修订积累素材。强调对培训资质的确认,防止检测技术培训的泛滥化,避免给企业以误导,为服装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7)服装科技高层论坛
依托专家委员会,举办服装科技高层论坛,最终把论坛办成研究、交流、普及、服务等多功能组织。
二、前沿研究
前沿技术是指在服装行业科技发展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代表世界服装科技的发展方向,对服装产业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是未来服装科技更新换代的重要基础。
1、服装虚拟现实设计(VRD)
服装虚拟现实设计主要研究内容是:①虚拟现实环境的技术;②数字化操作手套、数字化服装、数字化头盔显示器等设备;③研制虚拟现实设计软件。
2、大规模定制生产的实现研究
在现代制造企业中对服装企业来说,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是企业立足市场激烈竞争前沿永不言败的唯一制造模式。此项研究的完成需要找好企业主体,以规模型企业为点进行列项研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①主体企业实现全面信息化技术;②按产品加工工艺进行信息技术模块化设计与组合;③完成虚拟制造与定制系统设计。
3、电子商务
依赖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由于其具有使贸易流程简化、能超越时空限制、成本低和利润大等特点,成为二十一世纪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服装行业、企业和对个人消费者来说,BtoB,BtoC电子商务研制和实现条件基本成熟,国家正在加大法律支持力度,因此要加强其研制和实现,促进其应用和推广。
三、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服装科技发展的源泉,是服装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1、服装基础科技体系建设
以人体数据采集技术和国家服用人体数据库为基础,加强号型系列、原型系列、板型系列、标准人台系列等国家服装基础科技体系建设。
2、服装舒适性基础研究
依托服装院校基础研究中心的现有资源,结合企业的需求,针对我国服装业的主要市场销售区域的人体体型进行收集和分类研究,并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确定急需研究的服装品种,如内衣、功能性服装等,研究体型分类与这些服装之间的关系,解决服装产品设计中的舒适性问题。
3、加强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与国内标准比对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化,我国服装标准体系要随之实现由生产型向贸易型转变。加强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与国内标准比对研究,了解发达国家服装系列产品已颁布的一系列法规和条例,研究应对措施。
四、人才培养
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为宝贵的资源已成为不争的共识,我国在近20年的高等服装专业教育中,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管理及贸易人才。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服装企业为了摆脱品牌缺乏国际认知度、产品竞争力较弱和品牌附加值极低的现状,开始从被动的模仿加工型企业向品牌经营型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形成一批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服装人才队伍,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后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建立开放式立体教育模式
针对服装专业教育与服装企业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开展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实践环节,使学生能直接动手、参与市场和企业。在专业设置上,要针对性地适应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需求,积极探索服装与新材料技术、服装与艺术设计、创意服饰文化产业、服装与信息技术、服装与生命科学、服装与现代经管的有机结合,不断更新和优化学科与专业。在培养目标层次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定位。逐步建立开放式立体教育模式。
2、建立再教育培训体系
加强运用职业教育、行业培训、企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建立从技术工人到高级管理层的再教育培训体系,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为服装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服装行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服装科技涵盖了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根据行业客观现实,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别以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研究、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四个部分作为服装行业科技发展指南,通过这些技术的突破和项目的研发、应用,全面提高服装行业的产品质量、服饰文化、设计水平、工艺与装备水平、管理水平、人才素质、信息化程度及公共服务能力,指导行业科技发展,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带动整体产业升级。
一、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重点领域,是指在服装行业发展过程中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领域。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较快能够突破的技术和项目。加强针对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的研究、推广应用,为解决服装行业发展中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1、品牌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产品附加值的总称,是一个企业及其产品的综合体,它涵盖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管理、市场定位、营销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特征。创建自主品牌是服装行业走向全球增值链高端的必由之路。
优先主题:
(1)国内外服装流行趋势预测研究
(2)自主服装品牌设计开发和营销推广研究
对于品牌的建设和运营,我国服装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和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设计开发和营销推广方面我们与世界服装强国还有较大差距,是创新的重点和难点。
(3)开展服装品牌的体系整合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服装品牌的类型细分、国内外同类品牌的体系建设比较,研究时尚文化在整合服装品牌诸要素中的作用,提出以服装品牌体系竞争力建设为核心的可行性建议。
(4)服装创意文化市场拓展研究
服装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个类别。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化储备,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北京、上海等地均在兴建创意产业园区,加强服装创意文化的市场拓展研究,在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的同时,促进行业的整体提升。
2、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已成为服装行业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优先主题:
(5)在线检测及成衣质量控制体系研究
3、自动化、信息化
快速反应能力是高新技术武装现代生产力和现代跨国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客观要求。快速反应能力的核心因素是信息化。
优先主题:
(6)柔性生产系统(FMS)
服装企业在缝制机械未实现自动缝制前,吊挂传输柔性生产系统是服装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唯一绿色通道。立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制我国的FMS生产系统。突破吊挂传输的电脑控制技术,进行吊挂传输主轨道、工位轨道的改进创新,实现自主工位轨道自循环设计。
(7)气相免烫设备
免烫整理是服装加工必然选择的一项技术和工艺,市场前景看好。其主要研究任务:①VP处理剂研制;②VP工艺设备技术;③连续式HP工艺与设备。
(8)服装CAD的电子数据标准格式及服装CAD市场准入许可制度
以美国服装行业电子数据交换标准AAMA为基本框架,制定中国服装CAD的标准电子数据交换格式以及建立服装CAD市场准入许可制度,引导服装企业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服装CAD系统。
(9)服装信息技术的集成开发及应用
通过对我国自主的服装信息产品的集成开发,孵化出适合我国各层次服装企业现状的信息化软件系统,突破具有数据交换和实时动态的接口技术,进行有效集成,形成配套的企业管理系列软件产品,在全行业推广具有快速反应功能的集成制造系统。同时,强调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紧密结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完善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4、国家服装用人体数据库
受现代数字化人体测量技术的限制,我国没有建立专业的服装用人体数据库,导致以人体数据为基础的服装号型研究等基础科学研究严重滞后,没有形成健全的原型系列、板型系列、人台系列等国家服装基础技术标准体系。
优先主题:
(10)数字化人体测量设备
国内已引进多家公司的三维人体测量设备,借助数字化手段,形成数据的采集、数据的统计分析、数据的专项应用等相关研究和实际应用在我国刚刚起步。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数字化人体测量设备的国产化和应用软件的自主研发,并推动其在服装企业、行业的相关应用。
(11)建立国家服装用人体数据库
部分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已经应用三维人体数据扫描仪开展了人体测量、数据分析及相关研究,但数据采集不够广泛,没有形成权威性。国家服装用人体数据库的建立应遵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数据库应由若干区域性子库组成,需要国家相关单位、行业组织进行协调统筹,以实现数据的有效对接。
5、标准
标准是科学管理产业的有效手段,是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12)服装号型标准的修订
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的服装号型标准和规格标准,经过两次修订,在指导生产、引导消费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于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体体型不断变化,现有的男、女装号型和儿童号型都处于需要再次修订的局面。此外,还要关注我国青少年和中老年服装号型的变化情况。
6、产业链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加强产业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世界性企业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优先主题:
(13)面料
加强研究发展服装产品需求的面料,特别是高档面料。加强新面料、新纤维在服装产品中的应用及技术研究。要强调面料的流行色研究,面料流行风格的研究,面料舒适性与功能性及生态环保型研究,面料适应现代加工的整理技术研究等。加快相关标准建设,来推进绿色环保服装、功能性服装研究开发。
(14)服装产业互动机制
建立服装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互动机制,协调服装品牌企业与上下游产业优势企业的沟通、互动,着力打造一条名牌服装产业链,共同参与服装产品的终端推广活动,引导社会消费,推进自主原创品牌建设。
(15)服装物流及服装供应链整合
通过对服装物流的优化和服装供应链的整合,建立快速反应系统。
7、产业研究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不断深入,服装行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产业政策复杂多变。产业研究工作需要动态跟进、长抓不懈。
优先主题:
(16)WTO背景下的服装国际新贸易研究。
(17)加强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研究。
(18)主要竞争国竞争力研究。
(19)全球服装贸易展发展趋势及中国服装产业的全球发展目标研究。
(20)国内市场运行及变化趋势及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战略(方针)研究。
8、服装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
根据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科研机构或大企业,集成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建设一批服装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立开放共享的机制和制度,全面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撑,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起带动服装行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引擎作用。
优先主题:
(21)搭建中国服装产业科技文化研发平台
中国服装产业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全行业正在推行新型工业化战略和品牌发展战略,组织、协调各个领域的力量,搭建中国服装产业科技文化研发平台,开展流行趋势、服装设计、服饰文化、服装营销推广、服装企业管理、服装品牌策略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提高科学技术、自主原创品牌对行业持续增长的贡献率。
(22)构建中国服装企业科技评估平台
组织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化科技评估队伍和专家网络,构建中国服装企业科技评估平台,研究科技评估理论、方法、程序及指标体系,针对服装企业开展科技型企业认定,企业信息化、标准化、科技创新能力评估等工作。
(23)搭建服装行业标准化体系服务平台
搭建服装国内行业标准化体系服务平台,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促使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支持企业制定和参与制定国家、国际技术标准,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鼓励和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24)创办服装科技学术刊物
服装行业尚无一本专业性、高档次学术刊物,无法满足业内广大技术人员的需要,制约了服装行业的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创办权威、专业的中国服装科技学术刊物,搭建服装专业学术交流平台。
9、公共服务
服装行业具有明显的集群特征,是中国产业发展中“集群化”最突出的行业之一。中小企业占服装行业企业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进步就是整个行业的进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公共服务的力度,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解决服装产业集聚地及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共性技术难题,推动整个行业的升级。
优先主题:
(25)搭建服装产业集群及中小型服装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基于互联网技术,研究面向产业集聚地及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内容,确定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式、具体设置与配置,最终建成网络及网下服务中心。
(26)进一步健全服装标准化与质量体系
进一步健全服装标准化与质量体系,加强基础管理建设,针对行业产品的质量管理,检验部门尽可能的统一规范工作标准,包括对各国各类标准在执行或理解上的统一。开展针对检测业务的专题研究,提倡检验机构之间学术研讨与交流,对标准的制修订积累素材。强调对培训资质的确认,防止检测技术培训的泛滥化,避免给企业以误导,为服装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7)服装科技高层论坛
依托专家委员会,举办服装科技高层论坛,最终把论坛办成研究、交流、普及、服务等多功能组织。
二、前沿研究
前沿技术是指在服装行业科技发展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代表世界服装科技的发展方向,对服装产业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是未来服装科技更新换代的重要基础。
1、服装虚拟现实设计(VRD)
服装虚拟现实设计主要研究内容是:①虚拟现实环境的技术;②数字化操作手套、数字化服装、数字化头盔显示器等设备;③研制虚拟现实设计软件。
2、大规模定制生产的实现研究
在现代制造企业中对服装企业来说,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是企业立足市场激烈竞争前沿永不言败的唯一制造模式。此项研究的完成需要找好企业主体,以规模型企业为点进行列项研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①主体企业实现全面信息化技术;②按产品加工工艺进行信息技术模块化设计与组合;③完成虚拟制造与定制系统设计。
3、电子商务
依赖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由于其具有使贸易流程简化、能超越时空限制、成本低和利润大等特点,成为二十一世纪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服装行业、企业和对个人消费者来说,BtoB,BtoC电子商务研制和实现条件基本成熟,国家正在加大法律支持力度,因此要加强其研制和实现,促进其应用和推广。
三、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服装科技发展的源泉,是服装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1、服装基础科技体系建设
以人体数据采集技术和国家服用人体数据库为基础,加强号型系列、原型系列、板型系列、标准人台系列等国家服装基础科技体系建设。
2、服装舒适性基础研究
依托服装院校基础研究中心的现有资源,结合企业的需求,针对我国服装业的主要市场销售区域的人体体型进行收集和分类研究,并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确定急需研究的服装品种,如内衣、功能性服装等,研究体型分类与这些服装之间的关系,解决服装产品设计中的舒适性问题。
3、加强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与国内标准比对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化,我国服装标准体系要随之实现由生产型向贸易型转变。加强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与国内标准比对研究,了解发达国家服装系列产品已颁布的一系列法规和条例,研究应对措施。
四、人才培养
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为宝贵的资源已成为不争的共识,我国在近20年的高等服装专业教育中,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管理及贸易人才。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服装企业为了摆脱品牌缺乏国际认知度、产品竞争力较弱和品牌附加值极低的现状,开始从被动的模仿加工型企业向品牌经营型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形成一批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服装人才队伍,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后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建立开放式立体教育模式
针对服装专业教育与服装企业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开展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实践环节,使学生能直接动手、参与市场和企业。在专业设置上,要针对性地适应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需求,积极探索服装与新材料技术、服装与艺术设计、创意服饰文化产业、服装与信息技术、服装与生命科学、服装与现代经管的有机结合,不断更新和优化学科与专业。在培养目标层次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定位。逐步建立开放式立体教育模式。
2、建立再教育培训体系
加强运用职业教育、行业培训、企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建立从技术工人到高级管理层的再教育培训体系,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为服装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